中国正式启动小行星撞击防御计划:为人类文明撑起"保护伞"
2025年9月5日,中国正式向全球宣布启动"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这一重大科学工程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采用"伴飞+撞击+伴飞"创新模式开展小行星防御的国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详细介绍了这一宏伟计划,旨在通过动能撞击技术,为地球构筑一道抵御小行星威胁的"科技长城"。
小行星威胁: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小行星撞击被联合国列为人类生存二十大灾难之首,其潜在破坏力远超想象。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足以夷平一座特大城市;300米级小行星可毁灭一个大型国家;而直径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将释放相当于66万枚原子弹的能量,可能导致全球70%大城市毁灭,80%以上人口死亡,文明倒退数百年。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就被认为源于此类灾难。
2024年发现的2024 YR4小行星曾引发全球恐慌,其撞击概率一度从1%飙升至3%,虽然后续数据显示风险降低,但这一事件暴露了人类防御体系的脆弱性。中国此次选择的50米级目标小行星,虽体积相对较小,但仍具有重大试验价值。
展开剩余62%中国方案:三步走战略实现精准防御
我国防御计划采用独创的"伴飞+撞击+伴飞"三阶段任务模式:首先发射观测器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探测,获取精确轨道、形貌等关键参数;随后发射高速撞击器,在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处实施动能撞击;最后再次发射伴飞器,对撞击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这一方案相比美国2022年"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更具挑战性,撞击距离远超地月距离,技术难度呈几何级数提升。
"我们要在1000万公里外实现精准命中,相当于从北京精确击中纽约的一粒沙子。"吴伟仁院士形象地描述了任务的技术难度。通过侧面撞击产生的微小轨道偏移,经过漫长距离放大后,可使小行星轨道改变3-5厘米,确保其在未来100年内不再构成威胁。
科技突破: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该计划面临两大核心技术挑战:一是将数十吨级有效载荷加速至第二宇宙速度(11.2km/s),目前全球仅中美具备此能力;二是实现千万公里级超远程精确制导,要求航天器在复杂太空环境中保持精准导航与姿态控制。这些突破将推动我国航天、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
中国已初选出2015 XF261、2019 OV3等十颗备选小行星,直径介于24.3-89米之间。任务不仅验证防御技术,还将带动深空探测、空间态势感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未来太空安全治理积累宝贵经验。
全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秉持开放合作理念,邀请全球伙伴参与地面监测、载荷搭载、数据共享等环节。这一倡议彰显大国担当,与某些国家热衷炒作"小行星武器化"的阴谋论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专家指出,改变小行星轨迹需要数年时间,精确控制其撞击特定地点在技术上不可行,所谓"武器化"纯属臆测。
在6600万年后的今天,中国正以科技力量重新定义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这项计划不仅关乎当下安全,更为子孙后代守护蓝色星球提供了坚实保障。当1000万公里外的撞击火花点亮深空时,那将是中国为全人类文明点燃的希望之光。
发布于:安徽省鼎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